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文化馆简介 | 领导成员 | 机构设置
《启东文艺》 | 百花园地
免费开放项目 | 活动花絮
非物质遗产 | 故事传说 | 民文协会
通知信息 | 论文交流
   
文 化 馆 简 介
领 导 成 员
机 构 设 置
     
 
 
一个小人物的大爱
[ 作者:袁水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18 ]

——献给一位特殊的贫民慈善家         

 

有一种关怀,常使我们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激情满怀。这种关怀,这种力量,就是爱心。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个关于爱心、关于行善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一面是一个靠低保度日的耄耋老人;另一面,则是一群命运悲苦的孩子。

我们的故事,要从一张风中吹过的旧报纸说起。

那是1995夏天的一个傍晚,家住启东县寅阳镇寅东村的施志明老人,劳碌了一整天,此刻正坐在院子里纳凉休憩。有着小学文化的老人平时酷爱读书看报,在那个文盲众多的年代,他被乡亲们戏称为“老秀才”。

一阵凉风吹过,“唰……”,儿子家门口一张孙儿刚刚玩过的皱巴巴的报纸随风飘了过来, “老秀才”顺手捡起,就着月色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有多少人的命运将因此而改变……

16年过去了,当今天我们再度询问那是一份什么报时,老人却再也想不起了,只记得那上面有灌云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向全国发出的求救信;只记得那一夜他翻来覆去就是没睡着。

善良的老人为这些孩子的困境和未来担忧着,虽说相距遥远、从未谋面,但那说不情的牵挂、道不明的担忧就象一条条虫子似的噬咬着老人的心,他曾试图努力着要忘掉他们,忘掉那些不愉快,因为他自己也活得并不轻松,但这几行字就象着了魔似的老在眼前晃动着……

挣扎了两天,老人终于作出了决定,“我想救一下报纸上说的这些孩子,你看如何?”他怯怯地,轻轻地征求老伴的意见。

此话一出,老伴惊呆了。“原来这两天神不守舍就因为这张破报纸上几行破字,自己家过得啥样子你还不清楚吗?救人家?你不会是发疯了吧?”

其实,此话一出,就连施志明自己也大吃一惊:我是不是真疯了?一个70多岁、靠土里刨食的乡下老头,我有这个能力吗?他很清楚,老伴也不是个蛮横、小气的人,只不过自己的日子确确实实是紧巴了点,家里只有那一盏电灯算得上是家用电器。

辗转反侧,心绪如麻;食不知甘,夜不能寐。几天过去,原本清瘦的老人更显清瘦,老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风风雨雨过了一辈子,她知道老头子是个热心肠的人,见不得人家有难,若是有人挨饿,那怕自己只有一碗饭也要拨给他半碗。好在儿女们早已自立当家,受苦受穷也就咱两个人的事,由他去吧,况且行善助人也算是件好事。

老伴的善良与理解,让施志明感动万分,他顾不上说句奉承的话,就找出纸笔开始写信:尊敬的灌云县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同志,我是启东寅阳的一个乡下老人,孩子们的困境我很同情,今天汇上两百元钱,请你们转给最需要的孩子,钱很少,我慢慢再攒,孩子的读书可不能耽搁……

这一夜,老人睡得很踏实,轮到老伴翻来覆去睡不着了……

一个星期过去,老人收到了一封来自灌云的信,写信的是一个叫戴乐红的12岁女孩,她感谢爷爷的帮助,正是爷爷的这笔捐助让她重返课堂,开始新的梦想。

充盈在老人心头几十年的悲悯之情与行善激情终于在1995年的这个夏天找到了这样一个释放的缺口和方式。若干年后,老人说,那报纸其实就是观音菩萨捎给他的信。

这,就是一个乡下老人最最纯朴无华的表白,蕴含了浓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那张报纸象一颗火种,点燃了老人心中与生俱来的仁慈友爱和生活激情,也注定了老人的后半生将与众不同。

戴乐红的来信给了老人很大的鼓舞,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生活也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为了孩子们去拚命地劳动、攒钱。

原本就十分节俭的生活更节俭了,饭桌上除了青菜就是白菜,能不买的就不买。

自留地上长的时鲜疏菜、瓜果,老人一个也舍不得吃,全部拖到集市上去换钱,就是最疼爱的孙子要吃,老人也只挑一些有瑕疵、卖相差的给,为此还惹恼过儿子和媳妇。

日子一天天地过,钱也在一块块地攒。一个夏天过去了,自留地里的瓜果也卖完了,老人又把攒下了三百元钱汇了出去……

就这样,就这样,16个年头就这样过去了,16年里,老人呕心沥血,清贫度日,付出的是心血和坚持,攒下的是十八张汇款单、一大摞发黄的信——

“爷爷,前天我来看您,真不巧您不在家。一年多没见太想您了,我用我的奖学金买了些水果和一件羽绒衫,望您收下,几年了,您给我的不仅仅是艰苦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更多的是力量……2007318陈锋”

“爷爷,您好!这几年多亏了爷爷您的资助,让我读完了小学,过了夏天我就要升初中了,一位好心的阿姨已经答应帮助我念完初中。我父亲在我6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人带大我们兄弟三个,我原先以为我们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现在我觉得不是,因为有你们的关爱。快要中秋了,我想您!爷爷,祝你健康长寿!1997822,戴乐红。”

……

这样的信,有好多、好多,站在这舞台上是读不完的。十八张汇款单,十六载行善史,施志明老人清贫着,又富有着,清贫的是他的物质生活,富有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越是面对我们身边的熟悉而亲近的人,就越容易激发起我们的爱心;而能够对远离自己,而且是素昧平生的人,不求任何回报地一次次地奉献出爱心,那真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大爱了。

正是这种大爱,使施志明老俩口在16年里节衣缩食,清贫度日,捐出善款一万多元,共资助了十五名贫困学生。

    正是这种大爱,使老人在听到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就连问带摸找到了市政府,捐出了他家的全部积蓄——3200元。

还是这种大爱,在施志明老人痛失老伴后,独自一人继续他的慈善人生,在听到舟曲遭到特大泥石流侵害时,已经87岁高龄、再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他又捐出了一百元钱。

说起这一百元,启东慈善总会的周嘉生主席哽咽了:这那里是钱呀,这分明是老人满腔的情、火热的心,这汇票凝聚着老人一生的善与爱、所有的精、气、神!

 

在常人眼里,做慈善那是有钱人的事,其实不然,施志明老人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有颗善良的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他的事迹如此简单,他的人生如此平凡,但他的精神信仰却又如此高贵,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最灿烂的人性光辉!

他的大爱之心、慈善之举,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动着江海大地,感染着所有熟知他的人们。

老人常说一句话:大善小善,各行其善,善善送暖,弘扬慈善。他用一颗真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之歌。

我相信,施志明老人的慈悲与豁达,乐观与坚强必将给所有善良的人们予鼓舞和启示;

我坚信,东疆大地必将有更多爱的种子萌芽破土、茁壮成长,让暖暖的春意洒满江海大地!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用全部的力量,共同举起那爱的旗帜!

把慈善——这个中华民族永远的图腾、不落的经幡插上时代的长空!

 

 

启东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2010 苏ICP备10223274号-1
联系地址:江苏省启东市钱塘江路文体中心北区11号门 邮政编码:226200 联系电话:(0513)83118015 83117044
制作维护:安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