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艺术的大众化发展态势谈起
摘要: 今天,影像艺术已逐步走出高雅殿堂,日趋普及,呈大众化发展势态,成为休闲文化的一脉。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大众化发展态势,培育大众化人材,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对影像艺术大众化、生活化、情趣化及其文化效应的长效性等特征的分析;通过对研究影像艺术大众化态势重要意义的阐述,提出了对这一新的休闲文化现象必须正确引领的呼吁(包括审美观的培育、业务技能的培训、以及组织一些活动等)。文章就培育、扶持一种文化现象,引领、发展一种文化趋势等进行了较为透彻的论述。本文虽仅就影像文化进行阐述,但其指导意义并非局限于此,它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研究新的休闲文化现象,开拓新的休闲文化艺术门类,挖掘休闲文化的作用等,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引领 休闲文化 提升 精神素养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腾飞,随之而来的是各领域的诸多变迁和发展。与人们生活休切相关的休闲文化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原先的专业文化变成了群众文化,原先饱含尖端科技含量的文化项目正逐渐走向普及,原有的一些文化糟粕也经历史的荡涤灰飞烟灭。与此同时,文化的交流平台以及思想理念等也正不断地发生着拓展和开放,一个极具时代气息的全新的休闲文化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面对门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休闲文化,我们很难逐一探讨研究其中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规律,这里,笔者仅从影像拍摄这一时下非常普及的一种休闲文化入手,以点带面,来窥探一下整个休闲文化的发展态势。
“影像拍摄”作为一种高科技产物,从十九世纪初发明到今天,已成为影响全人类感观和视觉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影像艺术早已走出了神秘高雅的艺术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人民群众休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现象,如何掌握其中的演变规律,让更多的专业文化演变为休闲文化,让休闲文化更好地沿着健康有益的道路发展,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好精神家园服务,成为当下文化工作者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作如下粗浅分析:
一、影像艺术成为群众性、大众化的休闲文化,前提条件已经具备。
1.器材设备不断普及。
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设备器械上的广泛应用,致使影像拍摄等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程度不断完善,傻瓜式操作的广泛使用,使设备操控更加简单方便,并能获得高质量的效果。另一方面,制造技术的改进,使设备器材的成本在不断降低,为普通百姓所接受。第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需求量空前加大。就拿影像拍摄器械一项来说,城镇70%的家庭拥有照相机或摄像机,农村拥有量也达到了20%,更别提带摄像功能的手机了。
2.群众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社会的进步,麻将、扑克、走亲访友等原有的一套大众休闲方式,逐渐显得落伍、老套,人们对休闲文化的需求呈现出求新、求异的新格局,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人们对影像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家都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数码产品将自己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形象地保留下来。做父母的都希望能记录下子女的成长经历;做儿女的都希望能记录下长辈的音容笑貌。一生中的朋友相聚、游历山水等对于个人都是极有价值的影像记录内容。可以预见,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需求量还将不断增大。
3.传播媒体不断丰富。
网络传媒的不断丰富,通信渠道的不断顺畅,使人们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以影像拍摄为例,作为影像传媒的照片制作、影像播放的工具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模拟化向数字化的转化,使影像传媒更加方便快捷,如今的数码相机不但存储量大,观看成像快,而且大多还具备直接输出打印、录制短片、数据发送等名目繁多的功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多功能一体机。至于影像播放的途径,则更让人眼花缭乱,电脑播放软件不下成百上千种,硬件播放设备更是新品叠出。加之许多通信工具也开发了影像拍摄功能,使传媒途径更加丰富多样。所有这些都像催化剂一样,使喜爱影像艺术的参与者队伍迅速得于壮大,休闲文化越发变得热门火爆。
二、影像艺术成为休闲文化,对提升大众的精神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1.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的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文化艺术都具备了审美功能,休闲文化活动的过程往往是人们陶冶情操、审美娱悦的过程,就拿影像艺术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其拍摄过程就是人们爱美、求美、品美的过程。所以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对影像艺术的大众化态势加以引领,就是要通过适当的渠道,向广大群众传输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情趣,端正大众的审美观。其次,在影像拍摄过程中,人们产生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动作,也难免会发生践踏公园草坪、损坏名胜古迹等诸多不文明行为,为此,我们在有意识地倡导、培育人们的公众意识,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在实现文化艺术美和动作行为美的完美和谐过程中,达到了教育提升的目的。再次,影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品位,如何让影像画面拍得更美、更生动有趣,如何让影像主题更为集中,更发人深省……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因此喜爱影像艺术的人群,也必将是爱美、求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因此我们可以说,影像艺术走向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升群众文化品位和精神素养的过程,当然,这样的过程同样也存在于其他门类的休闲文化中。
2.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大众化,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群众文艺舞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众多的休闲文化一样,影像艺术大众化是种文化现象,它在满足人们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充实自己和娱悦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百姓心声的文化样式。一是自娱自乐式休闲文化活动。如涉及影像艺术的家庭短片、家庭相册等多为人们自发作为的休闲文化;二是大中型群众性集体活动。如许多地方开展的乘凉晚会、新春灯会,招商引资洽谈会等,放上一段反映当地人文风情的电视短片,别具风味;三是推销自己,挑战专业的休闲活动,如一些地方出现的农民自编自演自拍电视剧,深受当地群众热烈欢迎,这里的群众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既是娱乐者又是参与者。这些,都是影像艺术走向大众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诸多休闲文化现象的缩影,它们极大地繁荣了群众文艺舞台,对于调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新格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谐生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产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顺则生和,逆则生变,由于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此,其大众化趋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无疑是积极的。其次,影像艺术还是一种交流的艺术,它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休闲文化活动过程中,人往往既是表演主体,又是参与客体,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是成为休闲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情感交流,增强了社会的融洽,有益于社会和谐。其三,以影像艺术为例的许多休闲文化客观地记录生活、反映现实。作为影像艺术,它反映最多的就是美好生活和和谐气氛。因此,可以说,影像艺术是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一个最忠实的朋友,也是一双最尖锐、最容不得沙子的眸子。
三、成为休闲文化一脉的影像艺术所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
1.大众化
不管是什么门类的休闲文化,首先必须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如影像拍摄为人们乐此不疲地热衷,成为人们吃穿住行等生活许多方面的不可缺少的文化需要,这就使之具备了成为大众化休闲文化的可能。其次,影像拍摄等休闲文化项目必须具备为大众所接受的简单易行的操作方式。第三,影像拍摄等休闲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活动器具必须能为大众所承受。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相应的休闲文化活动项目便可能成为产生大众化发展态势的可能。
2.生活化
众所周知,文化产生于劳动、文化来源于生活,但所有文化现象都没有比影像艺术更直接、更真实地源于生活。它真实反映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像艺术将文化形式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淡化了两者的界限。因而以影像拍摄为例的诸多休闲文化,赖以现实生活而生存,既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文化的生活化,又是生活的文化化。
3.情趣化
影像拍摄同其他休闲文化活动一样,是人们将自己内在需求转化为外在娱乐,并通过这一特定的文化形式而获取娱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生活情趣化,将需求情趣化。人们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获取的快感和乐趣,并不在于通过其文化方式创作精品、成名成家,或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挣钱养家,而是注重于自娱自乐,实现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正因如此,这种文化样式才更具魅力和生命力。
4.长效性
许多文化形式都是过程性、流动性和一次性的,而影像艺术这种文化样式却如同书画文化一样,具有保存价值和反复展示的功效,存在着长效性的特征,而且这种长效性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逾来逾显现出其珍贵的价值,即时间跟价值成正比,时间越长,价值越高。影像艺术这种文化样式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算的,而且这种深远的影响是文化本身直接产生的。
四、影像艺术成为休闲文化,正确引领尤显重要。
1.审美观的引领——人作为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的活动主体,首先应该具体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崇尚良好的社会礼仪和文化修养;其次要培养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世界,追求外在美、内在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其三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求新、求美,敢于创新的本领,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
2.业务技能的传授——休闲文化,特别是从专业文化转化而来的休闲文化在业务技能上还是很有讲究的,因此,加大业务技能的传授是提升休闲文化业务水准的有效途径。如在影像艺术方面,尽管目前市场上的数码产品方便、简捷,对于人工操作的要求不高,但没有合理的构图和科学的用光是不可能照出精美抢眼的照片的。因此,人们从事影像艺术也好,参与其他休闲文化也好,一定要掌握最基本的业务技能,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大众自身文化娱悦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大众基本素质和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对此,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多种渠道地开展业务知识的传播、培训等工作。
3.社会氛围的哄托——首先,应加强对这些休闲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探索,从理论上去真正认识这些文化现象的实质,弄清这一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诸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存在方式、发展轨迹、社会作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指导实践,发展文化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加强组织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真正明确什么是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文化,怎样利用休闲生活提升我们的精神生活品位。第三,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能激发群众参与和创作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人们自觉远离“黄、赌、毒”,远离不健康的娱乐方式,走入全新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五、顺应新兴休闲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态势必须把握好几个关系。
1.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影像艺术等休闲文化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可以说,没有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文化现象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发展休闲文化首先必须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建设。
2.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
大众化后的影像艺术作为休闲文化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属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弘扬主旋律,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通过发展休闲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休闲文化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其兴起、繁荣推动着大文化的发展,同样,大文化的发展也在带动和影响着休闲文化。
3.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运作过程中,与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休闲文化同精神文明建设是子集与母集的关系,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决定着休闲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文化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窗口,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兴趣、爱好,而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写照,因此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就是为了让文化现象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并肩前行。
总而言之,大众化的影像艺术作为休闲文化,其发展态势已如滚滚春潮奔涌而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文化的今天,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加以正确引领,对提升全社会的精神素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