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文化馆简介 | 领导成员 | 机构设置
《启东文艺》 | 百花园地
免费开放项目 | 活动花絮
非物质遗产 | 故事传说 | 民文协会
通知信息 | 论文交流
   
文 化 馆 简 介
领 导 成 员
机 构 设 置
     
 
 
建设健康的农家文化  构筑和谐文明新农村
[ 作者:袁水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39 ]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家文化      

摘要: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农家文化。在每一个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农家文化无不产生着其独特而积极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同样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农家文化管理,扶持农家文化发展意义十分深远。目前,随着绝大多数农民从解决温饱到跨入小康过程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吃穿住”,越来越强烈地渴望享受时尚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农家文化没能像经济社会一样得以有效快速的发展,存在着方式单一、品味不高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非法宗教、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农家文化的传承、培育和管理,不断挖掘农家文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农家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  农家文化  构筑  和谐  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进程中,不仅要让农民过上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要让他们拥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拥有文明祥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世界以及蓝天碧水、风清日丽的优美环境。而农家文化作为农村文化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对整个农村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研究、发展农家文化,正确引导农家文化向着具有优良民族传统、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向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历史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农家文化

农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农家文化正是这历史长河在几千年的奔流撞击中激荡出来的最为绚丽、最有活力的一朵浪花。文化起源于劳动,而最初的劳动便是采摘、收割、打猎等以农为主的劳动,如反映人们收运农作物的“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①,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②的音乐舞蹈等,无一不是原始劳作的真实写照。纵观华夏民族的发展史,从尧舜传说到商周秦汉,从唐宗宋祖到元明前清,世世代代无不以汉代管仲重农轻商的指导思想来发展经济的。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地域广大、植物丰富、农业人口众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均奠定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可以说,我国的农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韵,饱含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精髓。必须承认,绚丽多彩的农家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少了这道风景,整个文化宝库就是不完美的。

由于农家文化传承了历史,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文化形式,也保存了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思想领域的倾向性文化意识,所以说,农家文化隐含了无穷的文化内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农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

俗话说得好,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没有家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没有家庭的和睦及家庭新风的倡扬,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首先,农村家庭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它囊括了休闲、教育、婚姻生育、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农耕技术等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农家文化涉及千家万户,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个性、爱好,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可以说,每家每户的文化特征都是独具个性地反映着不同层面的农村人群的思想文化、道德情操。其次,农家文化是非职业性的,它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是一种具有广泛性、普及性、业余性、随意性的文化形式,它区别于专业文化,没有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功能和义务,没有营业赢利的性质,随意性、机动性很大,形式不固定、内容不固定,在基本符合大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几乎是随心所欲地满足着自身文化需求而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形式。第三,农家文化跟农村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农家文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农村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化程式。农家文化是一家一户的小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体性,它随家庭成员的喜好而改变。而农村文化则是一个乡一个村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是几十年,甚至于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如庙会、集庆、婚丧风俗等,均反映着一方百姓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它不以某个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阶段地域。

农家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人口中的百分之八十是农民。目前,我国大约有3.5亿户家庭,农村家庭就接近3亿户。家庭是组成国家的元素, “小家”和“大家”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国家的繁荣稳定,带来的是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康,而家庭的和睦稳定又造就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样,农家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扮演着相同的角色。无论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或者是“管理民主”,都无不与农家文化的健康、和谐息息相关。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农家文化,然而农家文化又反作用于这一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家成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包括先进耕作技术在内的农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文明、健康、先进、科学的农家文化能够无限地调动农民群众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有效地扶持发展农家文化,才能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主要目标的新农村建设纳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其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则直接含概了整个农家文化的内容。农家组成了农村,农家文化显然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农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它以改善农村家居和生产的环境、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家庭生活质量、优化农民文化品位为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中最直观、最长效一个方面。

再次,“管理民主”属政治文明范筹。提升农村民主化管理程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的组织保障。管理民主一方面可以规范农村管理、提高管理水准;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激发,增强和提升其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农家文化中存在的夫权、父权等封建思想意识的转变和消除。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激情和动力。随着科学进步和生活的好转,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多,因而农家文化影响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由此可见,其作用有着深远的长效性。因此,重视农家文化、培育和发展健康的农家文化势在必行。

 

农家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数农民从解决温饱到跨入小康过程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吃穿住”,越来越强烈地渴望享受时尚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农家文化没能像经济社会一样得以有效快速的发展,首先是家庭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家庭文化娱乐和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人们反映:农村生活真是越来越枯燥了,不要说农闲,就连过年过节也觉得没多大意思!农村的舞龙舞狮、文艺演出等为数不多的民间文艺活动大多都与重大农事活动和逢年过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平时难得一见。有相当部分农户没有接通有线电视,只能收看到不太清晰的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其次是家庭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有些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看电影、上舞厅、看录像以及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文化消费,多数人认为是花冤枉钱,有钱还不如多买点吃的,有空还不如多打几付麻将。农村中订书报的家庭只是少数,个别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许多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难以得到满足,以至于: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单调贫乏的农家文化生活致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少数地方甚至出现非法宗教活动抬头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格格不入。

对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找出在对农家文化认识和管理上的不足。在发展经济、注重效益的今天,一些领导者偏面的政绩观、发展观导致了对农家文化认识上的偏差。有的管理部门和农村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因而忽略了农家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农村文化领导不力、组织脱节、发展滞后的现状。在文化领域,农村文化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市场发展滞缓等现实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家文化的正常发展,农民的正当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却钻了空子。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家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挖掘农家文化的优势,发挥农家文化的作用。

一是要抓好传承。

农家文化隐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消亡,挖掘、保护优秀文化遗产,丰富农家文化资源迫在眉睫。如传统的节庆文化、婚丧礼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是与家庭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试想,如果没有过春节的大团园,如果没有元宵夜的红灯笼,如果没有端午节的赛龙舟,如果没有中秋节的甜月饼……我们的子孙后代又从哪里了解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感受到龙的子孙的民族情结?很多年青人只知道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七月七鹃桥会,九月九重阳节。目前我国各地成立的民间文化保护协会,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救保护工作,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活动。但如果我们的第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爱惜我们的传统文化,那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事半而功倍。

二是要抓好培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国优良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它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代化、现实化,这是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成功典范。我们培育农家文化就要这样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新时期的新内容融入其中,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化的内容,让农家文化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加强正面引导,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普及农民学习辅导、文化交流、农技培训以及发展远程教育、开展互动交流等,引导农民讲科学、讲文明、树新风、塑风貌,拓展推广农业科技、流通农富信息和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其次要培养兴趣爱好。有了兴趣方能事半功倍,有了爱好方能动力无穷。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是促进农家文化沿着健康有益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媒体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工作生活理念,将大家的信仰点、兴趣点转移到健康有益的一些项目上来。其三要营造社会氛围。农家文化是小环境,社会氛围是大环境,大环境决定小环境,小环境又同时影响着大环境。例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由家庭参与的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家的兴趣点、关注点,从而起到对农家文化的导向作用。

三是要抓好管理。

农家文化是一家一户的文化,管理工作只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展,不能像对其他文化的管理那样直接地展开。一方面要加以引导,可以在加大农村集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家文化设施,如视听设备、文体设备等,建立家庭文化阵地。另一方面要培育农民文化人才,丰富农村的文艺创作,组建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将农民自己的作品搬上文艺舞台,以农家文化来丰富农村文化。与此同时,作为政府文化部门,还应不断制定出台适应农家文化发展的管理制度,以优惠政策促进文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文化管理制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文化工作者应本着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机制,扶持农村家庭文化,让农家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茁壮成长。

    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偏面地把“农家文化”误导为景点特色,变成旅游项目,拿出来卖钱,这种认识是偏面的,也是狭隘的。实际上,农家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包括我们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风俗礼仪等多个方面,它如影随形、或显或隐,一直伴随在普通百姓的身边,一直深涉于农村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民。因此,重视农家文化,发展农家文化,研究农家文化,发挥农家文化的作用,在深化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的引导教育,推进人类的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它必将是、也会永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

 

   

                                     

尾注:

①“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源于“举重劝力之歌”记载于《淮南子.道应训》

②“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记载于《竹书纪年》

 

启东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2010 苏ICP备10223274号-1
联系地址:江苏省启东市钱塘江路文体中心北区11号门 邮政编码:226200 联系电话:(0513)83118015 83117044
制作维护:安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