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雷是听到他的祖父讲述本故事的,据张春雷回忆:张春雷的祖父是吕四渔民(已故),他是从他的姨父(吕四渔民,已故)处听来的,故事讲述的是:“渔民戴耳环”习俗的来由。1995年时任近海乡文化站长的钱瑞斌收集整理了本故事,使之成为文字故事。1998年,本故事作为民间故事,在《中国海洋报》(1998年6月12日)刊出。
海边的海娃和海里的小龙王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降生,此后,双方恩恩怨怨争争斗斗,使海边的渔民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却说海滩边海娃出生的时候,海娃娘对海娃说:“儿啊,海龙王世世代代与 下海弄鱼的老百姓作对较劲,今日为娘的生下你来,长大了你要为弄鱼的老百姓着想啊!”
小龙王出生的时候,龙王娘召来所有的虾兵蟹将。龙王娘对虾兵蟹将说:“你们记着,今年本月本日的这个时候,天底下、海滩边就生了我家小龙王和海边的海娃,两个人面孔相同,分不清真假你我。我家小龙王专门保护尔等子孙,海娃专门让人入海捕杀尔等性命。如今我在小龙王的两只耳朵上挂个金耳环,尔等务必记住:两只耳朵上都挂着金耳环的,便是我家小龙王,也就是日后的海龙王,你等千万千万不能认错人、跟错人。否则,要人命关天,断宗绝代的。听清楚了么?”
虾兵蟹将说:“听清楚了,只认耳环不认面孔。小的们断然不会认错人,跟错人。”
自从小龙王带上耳环,渔民们出海捕捞总是空网而返,空船而归,有时还要丢失几条性命。
海娃挺气愤:鱼虾龟鳖本来就是人间百姓的佐餐之物,如今不但一丁点儿都不肯发放,还要滥杀下海渔人,你海里的龙王做得也太过分了,吾非戮穿你这个鬼把戏不可。海娃睁大眼睛往海洋里一看,情况弄得清清楚楚。
“你们两只耳朵都戴耳环吧,”海娃对渔民们说,“保证天天鱼虾满仓。”
有人说:“耳环都是金银做的,我们穷得连一日三餐都吃稀的,哪来的金银呀?”
这话也是。海娃说:“好在家家都有铜的,大家动手自己做吧,好在虾兵蟹将只认耳环不认面孔,往后你们就都是小龙王了。”
渔民们听海娃的话去做,天天鱼虾满仓。
过了些日子,小龙王当了海龙王。海龙王得到渔民们挂耳环的消息,龙颜大怒,说:“反了反了,竟敢冒充本王来了。”嚎叫半天,从耳朵上取下一只耳环,然后传谕各地:“你们听着,今日开始,本王佩戴一只耳环,你们也别有眼没珠看不仔细,一只耳环的是本王,两只耳环的是假龙王。你们要把两只耳环的东西统统抓来杀掉拉倒。”
海龙王的行动被海娃看到了,海娃又对渔民们说:“各位乡亲父老,请你们快快取下一只耳环。听我的话,鱼虾都满仓,不听我的话,家破人亡。”
渔民们听海娃的话,又是鱼虾满仓。
这样一来:海龙王气得眼睛发直,他让巡海夜叉去陆上打探消息,消息探来后又将牙齿咬出火花来。咬了几个时辰,眉头忽然又舒展开来,说:“哼,我要借北海的冰山冻死这批穷鬼。”
虾兵蟹将急了:“大王,万万不能啊,他们冻死,我们也要冻死的呀!”
海龙王的脸上露出几丝奸笑,说:“嘿,你们懂什么?我家藏有祖传秘方的!你们想,他们的耳环是铜的,本王的耳环是金的。金银历来有助暖的功效,只要本王将耳环放入大铁锅,装进满满一锅水,煮沸,然后让你们一人一口。这金银水一入肚,心扉里热乎乎,就不怕冰山的寒气了!铜不顶事,冰山到时,渔民们必死无疑。哈!这一回,看他们还逞得了什么能。”
这事又被海娃知道了。海娃又把渔民们召集在一起,说:“我们要赶在冰山降临之前,拼凑、打铸金耳环,煮汤饮服后管保大家平安无事。”
事情也真神奇,后来冰山袭来,渔民们真的平安无事,而且从此以后,出海渔民也就有了戴耳环的习惯,还传下了谁个惊吓受寒,爱用耳环煮水饮服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又发明了戒指,这戒指戴上取下比较方便,于是民间又有了用戒指替代耳环煮水饮服的风俗。就是现在,也偶有喝了一碗金银水再出海的情形。
其实,世上本无龙王,更没有海龙王戴耳环、饮金银水的事,故事只是提示了渔民敢与大海争生存,敢在“必然王国”里争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个“自由王国”。
在吕四渔区,出海作业人员戴耳环的习俗依然保留。因此作为以此习俗为由而存在的民间故事,《海娃斗龙王》仍在广大渔民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