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文化馆简介 | 领导成员 | 机构设置
《启东文艺》 | 百花园地
免费开放项目 | 活动花絮
非物质遗产 | 故事传说 | 民文协会
通知信息 | 论文交流
   
文 化 馆 简 介
领 导 成 员
机 构 设 置
     
 
 
南腔变北调,评弹一枝花
[ 作者:王晓东 王莹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32 ]

——启海评弹北调要览  

 

    评弹北调和启海评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属曲艺类作品。它的主要唱腔是从流传于民间的山歌、阴歌、佛序等曲调沿革而来。经过各个时期说唱艺人根据书情需要,听众需要,发扬各自特长,兼收苏州评弹南调韵味,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创作,逐步形成北调唱腔,即被公认为“评弹北调”。

 

·评弹北调的沿革及分布情况

清初,一批又一批江南人来启海地区定居经商务农,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而且还带来了江南方言,风俗和民间艺术,与本地居民相融合,产生了吴语系许多民间小调,这对以后评弹北调的形成,是一个源头,也是一个重要开端。

清代中叶,启海地区经济逐渐繁荣。在清同治年间,有些做小生意跑单帮的,吃香火饭的,算命拆字的,变小戏法的启海人,走在江南码头上,看到苏州人在茶馆店里说书唱曲很吃香,收入也不少,有些人羡慕起来,模仿苏州人说(唱)书,如最早的启海人张云仲,杨点梅、张仲飞(绰号张麻子)、陆宋信、施凤兰,严渭清等等,他们在江南市镇茶馆店里听了苏州人说(唱),回来后就把唐、宋、元、明历史小说稍阅读背诵后就进路头小店说(唱)书,他们说(唱)书形式是初级的,既无搭高台、而是站在平地表演,也没任何伴奏配乐乐器,更没有固定的曲调,各自按照原来行档特点来唱。例如:做香火的唱阴歌调,佛门俗家弟子会念经的哼佛序调,喜欢唱山歌的就唱民间山歌调,总之各唱各调,说到那里唱到那里,不讲究音韵平仄。以后这些艺人自我感觉这样说唱表演实在太单调了,这时有位信佛的张云仲艺人,他想到把木鱼放到书桌上,边敲边唱,初时效果很好,接着有好几位艺人也效仿捧着木鱼作为说唱打击配乐,效果虽然好了些,但还是不够理想,不久,说唱艺人张云仲又想到在做佛事法事中的钹子(小铜锣)作为说唱书伴配乐器,既响亮又热闹,效果一定比敲木鱼好,是他第一个将一面铜质小锣——钹子,再用一根七寸长毛竹签子,签子头上留有锤形。在表演说唱时,左手执钹,右手执毛竹签子,一上场就敲着钹子,发出“锵、锵、锵”之声,接着唱起:“毛竹签子七寸长,手敲小锣唱开场”……气氛相当热烈。加上钹子书特点是书路粗直,情节通俗,关系紧凑,说唱本地土言俗语。唱腔虽是不同行档声调,但都是出口成韵的顺口溜,适合本地区文化层次较低人的胃口,听众不少,很受欢迎,从而钹子书(启海人叫它洋钎书)迅猛发展,逐渐以路头小店,转向集镇茶馆去说唱,听书的人同样很多。说(唱)书生意兴隆。启海人也喜欢听说(唱)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江南。到清光绪年间,就以苏州陆续过来的夏炳章,陆耀祥,谢金泉,柳莲堂等评弹艺人,他们有的说大书(评话),有的使用三弦唱小书(弹词),从此启海就有了评弹这个艺术行档。他们这些艺人一到启海地区大受欢迎,许多集镇茶馆,书场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出。没有多长时间,土生土长的本地钹子书在书艺竞争中相应见拙,由于有了比较,一些听众也认为,钹子书形式简单,唱腔单调,书情粗糙,书艺水平低劣,不能登大雅之堂(即大书场和正规书场)。即使有几位说唱钹子书水平较高的艺人,进正规的书场,也受到限制,不准搭高台演唱,只允许站在平地说唱,许多茶馆为了标榜自己是正规书场,要面子,就不接钹子书,从而钹子书受到了冲击和威胁,为了生存,有的艺人丢了钹子模仿苏州弹词艺人自学三弦琵琶作配唱,有的干脆投拜苏州弹词艺人为师,为了寻饭吃,急着去说唱,由于大多数艺人学艺时间不长,功夫又不深,弹唱的基调还是原来的阴歌,佛序,山歌等老调。而其中的张仲飞(绰号张麻子)等艺人,却把原来唱的钹子书加本调加以发展,再融入一些苏州弹词唱腔中的韵味。并根据各自行档特点而唱,这样不仅推动了启海弹词唱腔的发展和艺术上提高,同时也成为独特的启海地方色彩评弹曲调,受到了听众的肯定和欢迎。由于这种曲调源于本地,又从钹子书唱腔融合演变过来,广泛流行于长江之北,听众称谓它为评弹北调。

评弹北调起源于启海一带,由受方言制约,它的流传区域仅限于说启海话听启海话的地区。它主要流传区域为通洲、如东东部地区、崇明、启东、海门、射阳、大丰等地,其中演出人员大都是启东人,欣赏群体在上述县市中比重较大。

启东的评弹艺人们闯荡艺海、遨游“书空”,足迹遍及江北大地,将北调评弹融进百姓生活,走向成熟完整。

 

·评弹北调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征

评弹北调是由钹子书演变而来,所以它的特征为:

1、唱词文字粗浅,没有多少妙笔文彩。大众化,以白话文为主,说唱都是启海方言,吐字清楚,语言通俗化好上口,乡音亲切,听众易懂。

2、唱词组合以七字句为主,但不按二、五、四、三的规格唱,而是艺人根据书情内容需要自由发挥,可以十几个字或更多的字数组成一句唱词。这在苏州评弹唱词中是不允许的。

3、唱词不讲究音韵平仄,也不分上呼下应,拣韵大多数选择“新人”韵(又称“青成”韵)很少使用“江阳”“逍遥”“中峰”等韵,因为“新人”韵引用面广,好上口,适合“顺口溜”、“一口干”句句押韵连贯连唱,往往会博得听众“堂彩”。

4、唱词大多数是艺人在说唱表演时按内容需要临场即兴发挥而编成唱句,这种唱句又叫“拉黄片”(即没有预先写好和背熟的固定唱词、唱片)拉黄片词句质量虽然不高,但能长能短,包罗万象,倒也丰富多彩。

5、北调曲式比较简单,只有上下两部的不同。

6、唱腔缓慢,拖音悦耳,腔调婉糯,字字入耳,适用于沉思,悲哀,情爱中的绵绵恋情,引人入胜。

7、唱腔中也能唱出喜、怒、哀、乐、悲、伤、忧的音调感情,特别是悲苦唱腔更胜一筹,例如八十高龄的艺人顾玉兰,她在弹奏悲泣痛苦的唱词唱腔时,引得听众会落下伤心眼泪,所以在听众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哭,要落眼泪去听顾亚兰的书,听她的唱……”。这种悲哀苦痛的唱词唱腔,听众爱听,特别妇女老人更为喜欢。

8、唱腔中还有个独特音符,就是经常使用“哎哎调”“嗯嗯调”和“吭吭调”的装饰音,在唱词中起到情感辅助作用,增添了听众浓厚兴趣和书瘾,有百听不厌的感觉。

由于北调来自艺人各种行档唱腔,如做香火的唱起来,少不了阴歌味道(俗称唱阴歌);念经的唱起来还是像在诵经念佛(俗称念佛序);喜唱山歌的唱起来还是浓厚的山歌味(俗称山歌调);还有诗词调,本滩调,道琴调,莲花落调,梨膏糖调,唱春调,凡此等等。评弹北调自然形成各种流派,但总称还是“北调”。那末北调创始人究竟是谁?众议纷芸,说法不一。经过多年来的走访挖掘,最终他们一致肯定公认是张云仲是钹子书鼻祖,而清光绪年间张仲飞老先生,他原是很红的钹子书艺人,启海地区是他第一个改用三弦(俗称弦子书),是他第一个综集本地各种民间小调,并从钹子书唱腔演化过来,评弹北调,他以三弦伴配弹奏旋律优美,并创始了许多曲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吭吭调”“哎哎调”等就是他的原汁原味绝唱绝作,是北派评弹一大响档,形成北派评弹特有的基调“嗯嗯调”、“哎哎调”、“吭吭调”。这种基调旋律虽然简洁,却是粗犷明快,这种唱腔虽没有过多的行腔转板,比较简单,但悦耳动听,乡土味很浓,唱的部分用吴侬软语,说的部分用启海方言,加上通俗易懂的本地方言土语,迎合启海等地区听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张派北调是评弹北调的权威性流派。

 

·评弹北调的传承谱系

评弹北调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中,比较明确的显现出两个方向的传承脉象。

1、评弹北调紧随时代进化步伐,顺应不同时期的听众口味。从而使之有了较强的生命力。见图表:

—— 山歌、阴歌、佛序

—— 钹子书

—— 三弦、弹词,北调起始

—— 评弹老北调

二十世纪末 —— 评弹新北调

 

2、评弹北调传承到今天,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说唱卖艺是当时民间艺人的谋生技能,三百六十行中有其一项。艺人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不断提高地演技,将形式更新、将作品升华。评弹北调是劳动者创造的文化珍品。见图表:

张云仲、杨点梅、张仲飞、陆风兰、严渭清 —— 钹子书

徐学智、倪省坤 —— 评弹北调雏形

倪三省、杨柳青、顾玉兰、陆锦元  —— 评弹老北调

张占初、刘振鸿、蔡翠萍、吴锡山、周振宇 —— 评弹新北调

 

“评弹北调”主要代表人物小传

1、张仲飞,男,海门常乐镇人,后移居启东汇龙镇北。生于同治咸丰年间,是佛教徒。二十岁左右说书。初时他说书用木鱼为乐器,唱的是佛序调(即和尚尼姑做法事念经声调),听他书的人不多,后来,他听到张云仲,施凤兰等人使用钹子作配唱,听的人很多,张仲飞很感兴趣,就在久隆镇茶园听张仲飞书,借以启迪,结果被张云仲发觉,说他偷书,非要投帖拜他先生不可,否则要处罚银元五十元。当时张仲飞不敢违抗,且又仰慕张云仲艺术,就投帖拜张云仲为师。从此,他改唱了钹子书,以后又受苏州弹词艺人影响,再改用三弦作伴奏乐器,唱腔是佛序调与山歌调,柔和在一起加以变化的曲调,很有特色,渐渐走红,他是唱评调老北调创始人之一,他弹唱的《双珠凤》、《白蛇传》书目和他唱的评弹北调已流传至今一百多年,至今还有人在唱他的唱腔,同行尊奉他为北调一代宗师,一直受到听众的欢迎。由于他的声音特别清脆宏亮,当时许多听众评价他的嗓子为啥好?人们误认为十个麻子九个好喉咙,因而张仲飞的名字并不响,而张麻子绰号变得路人皆知。

张仲飞虽拜过先生张云仲,但他的艺术成就,主要靠他的钻研和收取各家之长,故名噪一时,红遍启海书埠,他的传人有启东评弹已故老艺人杨柳青、徐学智、倪省坤等。

张仲飞约在1935年前后病死,终年八十多岁。

2、徐学智,男,启东大生二厂人,生于清末年,读过私塾。先拜张仲飞为师,后拜苏州弹词说书艺人柳莲堂为先生,唱启海弹词北调,主要书目有《合同记》、《玉蜻蜓》等,他的唱腔没有借鉴苏州弹词作基础,而是以他从小念读古书的声调,俗称诗词调,后来逐步形成他自成一体的启海弹词唱腔。唱词很有文学性,富有诗意,集镇社会名流和商贾大户很爱听他的书,逢到婚寿喜庆,经常邀他去唱“堂会”。尤其擅长演唱书中悲惨情节,一曲唱段能催人泪下,引人入胜。其唱腔在长江北岸启海等地广受欢迎,被誉为徐学智的老北调。

解放前他一直单档演出,解放后他收了一个女弟子顾玉兰后双档演出,另外又收徒陆锦元,继承了他的唱腔(陆已退休),也深受听众欢迎。

3、倪省三,男,一九O九年,生于启东县聚星镇,十六岁跟其兄倪省坤学唱书,书目是《珍珠塔》、《双珠凤》,随兄所学的唱腔是山歌与阴歌为基础的北调,以后他以自己的嗓音条件演变为很有节奏的“吭吭调”的老北调,几年后,江南苏州评弹艺人陆续来启海演出,倪深受苏州弹词唱腔的感染和启发,取其所长,吸收融合于老北调,成为“吭吭调”北调独特唱腔。

 

·评弹北调目前保护情况

“评调北调”过去经过几代艺人努力,也在去伪存真进行不断编唱,虽然变化步子不大,但还是有起色和进步的,特别在解放后,启东建立了评弹团,在上级党和政府关怀下,有关部门支持下,擅唱“评弹北调”的艺人,对“评弹北调”进行研讨改革和创新,并吸收南调的精髓融入到北调唱腔中,唱起来更好听,不但当地启海人爱听,就是过了长江到了江南也受到了那里听众的欢迎。因此,听众们把“评调北调”又作了定格,即:老北调、北调和新北调、由此可以肯定“评弹北调”有它的光明,有它的前途,决不会绝迹,它也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璀灿的艺术瑰宝,是南通地区民间的主要曲调,又是异军突起的评弹流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承和发扬它,通过加工整理进行二度创作,吸收更多更好的民间乐曲和苏州评弹南调的精华,成为南曲北调融为一体新的北调,一定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和作出它的贡献。

目前,我们把采访收集挖掘的“评弹北调”初步汇编成册,一方面抢救保存了与评弹北调相关史料,另一方面积极的注重培养新一代北调演唱艺人,同时将启海评弹北调和苏州评弹南调交流互补,使北调评弹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具有吸入优秀元素的通道。努力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我们的手中失传。

 

·评弹北调的保护价值

评弹北调,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珍品,它具有自身的价值定位,纵观评弹北调存世的时段及存世的功能,可以发现它有以下保护价值:

1、评弹北调的艺术价值很高,由于它植根于民间,因而透露出生态文化的信息。由于它经历了近一百年的磨砺,因而深藏着历史文化的厚度,由于它是音乐和语言相间相融的作品,因而它张扬出文学和文艺相通相助的艺术魅力。它不豪华,但朴实;它不典雅,但很细微。曲调动情处,让人黯然泪下;曲调震撼处,让人激情四溢。

2、评弹北调的实用价值始终不减,起始时,是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文化服务,而一些民间艺人需要通过文化的手段谋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供求关系的存在,在启海地区催生出了评弹北调这样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文化艺术品。评弹北调的应用场合一开始是家庭堂会,佛事场面,然后进化为剧场书厅,直至搬上演出大舞台。评弹北调的另一个实用因素是因为它的生产成本较低,即兴创作,随编随演,单人双档皆可,没有其他的附加因素。

3评弹北调的经济价值十分可观。开始时,评弹北调的演唱艺人,靠它来挣钱谋生,发展到现在,评弹北调已成启海地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节。启东的演唱艺人根据不同地区的群众的需求,不断创作出新年剧深入到大江南北,剧场书厅演出,在收入相当高的社会效应之外,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剧团体制改革以后,评弹北调在峡谷中谋生存。评弹艺人不仅靠北调养活自己,还要靠北调养活单位及退养人员。评弹北调担当起相当大的经济责任。评弹北调是艺术品也是文化商品,包含极为明显的经济律动。

 

 

启东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2010 苏ICP备10223274号-1
联系地址:江苏省启东市钱塘江路文体中心北区11号门 邮政编码:226200 联系电话:(0513)83118015 83117044
制作维护:安捷软件